《表1 1950~2010年广西产糖量、甘蔗单产和蔗糖分变迁》

《表1 1950~2010年广西产糖量、甘蔗单产和蔗糖分变迁》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甘蔗产量形成的要素及其化控措施》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2001/2002年~2009/2010年榨季数据来自广西糖业年报;“—”代表数据未统计。

纵观甘蔗育种历史,甘蔗属的主要6个种(即热带种、印度种、中国种、割手密、大茎野生种和肉质花穗野生种)的产量极低,随着甘蔗有性繁殖法的发现,有性杂交育种成为了世界各主要产糖国甘蔗品种改良的主要途径,而每一个优良新品种的成功选育和推广都推动着甘蔗平均亩产的提高,极大调动了蔗农的积极性,促进甘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甘蔗品种种性(即遗传基础)决定其基础产量,是产量形成的主要内因[9-10]。虽然高产和高糖性状很难在一个品种中二者兼备,但选育适当兼顾高产和高糖性状的优良新品种对甘蔗产业至关重要。据不完全统计,1950年至2010年间,广西甘蔗主栽品种发生了5次大的更迭,均促使了广西甘蔗单产和蔗糖分有较大的提高,见表1。由此进一步表明,甘蔗品种种性对蔗区单产和糖分贡献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