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南京市暴雨洪涝期居民响应的日内变化》

《表2 南京市暴雨洪涝期居民响应的日内变化》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基于社交媒体签到数据的城市居民暴雨洪涝响应时空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A-南京市区,B-老城,C-河西新城,D-仙林新市区,E-东山新市区,F-江北新市区;#2~4与4~6时间段内,大部分空间单元格内暴雨洪涝微博数小于10;公众情绪指数无效记为“-”。

时间上,居民对暴雨洪涝响应主要集中在早、晚高峰。表2展示暴雨洪涝期的公众感知指数与公众情绪指数在一天内的变化。由于当前的天气信息系统并不涵盖一天内不同时间段的详尽天气记录,因此本文不能考察一天内居民对暴雨洪涝响应与灾害严重程度的关系。但考虑到居民活动-时间的内在关系[21~23],2 h为时间单元的分析为挖掘暴雨洪涝对居民日常生活的影响提供了视角。从南京市区总体来看,2~6时作为传统的睡眠时间,公众感知指数最低。6~8及8~10时间段作为传统的早高峰,公众感知指数达到一天的峰值(均值分别为10.1%和12.9%)。如果仅考虑工作日,这两个时间段的公众感知指数均值上升到10.8%和14.1%。同时,这2个时间段的公众情绪指数也处于一天的低谷(均值分别为-0.14和-0.22)。如果仅考虑工作日,居民在这2个时间段社交媒体上关于暴雨洪涝的讨论更悲观(公众情绪指数均值分别为-0.16和-0.23)。在16~18时及18~20时的通勤高峰,公众感知指数达到一天的第二个峰值(均值分别为10.5%和9.1%),但较早高峰低。同时,居民在这2个时间段社交媒体上关于暴雨洪涝的讨论也呈现出悲观情绪(公众情绪指数均值分别为-0.10和-0.15)。在20~24时,公众感知指数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公众情绪指数呈现出逐步上升的趋势。这个时间段,居民往往会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娱乐相关的活动[21,22,36],情绪也相对受暴雨洪涝的影响小。但在0~2时,公众情绪指数出现明显的下降(均值仅为-0.14,周末下降到-0.18),这可能与对第二天对早高峰通勤的担忧相关。日内总体变化规律表明,暴雨洪涝给居民日常生活带来的影响与活动的时空约束相关。在没有停工/停课/歇市的通知下,大部分居民需要按时通勤,从而面临一天内最大的时空约束。但与早高峰相比,晚高峰除了通勤回家,居民(特别是构成新浪微博主体的年轻人)有更多的活动地点选择,时空约束相对降低[21,22,36]。总体而言,相较于居家、休闲娱乐、办公等室内活动,暴雨洪涝给居民日常生活带来的最大影响体现在交通出行。不仅仅是市内交通出行,高铁站、机场等区域性交通枢纽站点所在空间单元格也呈现出较高的公众感知指数和较低的公众情绪指数(图4)。暴雨洪涝带来的交通滞留和大面积晚点现象,以及往返市区与区域性交通枢纽站点的接驳交通功能受损,引发乘客在社交媒体上对暴雨洪涝更严重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