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4 ZTA15附铸试样与浇道位置试样的力学性能》

《表4 ZTA15附铸试样与浇道位置试样的力学性能》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ZTA15钛合金熔模精密铸造浇注用铁基引流工装的优化》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钛合金的铸态组织受冷却速度影响较大,铸造α+β钛合金自高温慢速冷却时,片状α变得宽而短,晶粒组织具有网篮状特征;当合金自高温快速冷却时,α片状变得长而尖,晶粒组织会呈现出马氏体组织特征。通常,大片状的α相会使得合金退火后的塑性比铸态时要降低。钛合金铸件中局部会存在晶粒粗大的魏氏组织[3],尤其是厚大热节及内浇道过热部位,虽然通过热等静压会有一定的改善,但也难以彻底消除,其力学性能会比细晶区略差(表4)。表4为参考文献[1]中给出的附铸试样和浇道位置力学性能对比试验数据,虽然不能用表中数据判定浇道位置的力学性能一定无法达到标准要求(对比表1数据),但其反应了一个趋势:ZTA15钛合金壁厚较小的附铸试棒细晶区多,其力学性能比存在较多粗晶区的部位力学性能高,但只要化学成分合格,其仍具有良好的塑性。因而,晶粒粗大只是起到轻微的促进作用,不是决定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