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2 0 1 9 年福建省3个国家级监测点白纹伊蚊密度监测结果》

《表1 2 0 1 9 年福建省3个国家级监测点白纹伊蚊密度监测结果》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福建省2019年国家级监测点白纹伊蚊密度与抗药性监测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3个国家级监测点共进行成蚊监测648帐次,捕获白纹伊蚊雌蚊1 273只,帐诱指数平均为3.93只/(顶·h),福州、泉州和厦门市的帐诱指数分别为5.83、4.21和2.01只/(顶·h),不同监测点白纹伊蚊成蚊平均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195,P<0.01)。调查居民户14 698户,白纹伊蚊幼虫及蛹阳性容器数为845个,BI为5.75,福州、泉州和厦门市的BI值分别为4.50、6.17和8.47,不同监测点BI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567,P>0.01)。全年季节消长曲线显示,监测点白纹伊蚊成蚊密度呈明显的单峰曲线,3月起直线上升,6月达到全年高峰,为8.03只/(顶·h),7月开始直线下降,4-10月帐诱指数均高于2.00只/(顶·h)。幼蚊密度季节消长趋势与成蚊密度消长趋势基本相似,6月也为全年密度高峰(11.58),7-8月开始下降,之后9月有所反弹形成第2个小高峰。4-10月BI值均>5。见表1、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