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葎草名称在历代本草中的演变过程》

《表1 葎草名称在历代本草中的演变过程》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葎草的本草考证》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我国魏晋时期的《名医别录》首次以“勒草”为葎草的药用名称收载,称“一名黑草”[14]。唐代的《新修本草》首次以“葎草”为药用名称出现,新增俗名“葛葎蔓”[15]。五代的《蜀本草》新增别名“来莓草”[16]。宋代的《嘉祐本草》新增俗名“葛勒蔓”[17]。明代的《救荒本草》新增别名“涩萝蔓,南人呼为揽藤”[18];《本草徵要》新增土名“掳萝藤”[19]。清代的《本经逢原》新增俗名“割人藤”[20]。《中华本草》记载的葎草别名还有“苦瓜藤”“锯锯藤”“拉拉藤”“五爪龙”“大叶五爪龙”[1]。《辽宁中药志》记载的葎草别名有拉拉秧、穿肠草[21]。《中草药图谱》记载的葎草别名有假苦瓜[22]。《黔本草》记载的葎草民族药名有榜囊力、窝旧、布郁嘎篓等[23]。葎草名称在历代本草中的演变过程见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