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不同渗透率岩心的酸化效果对比》

《表2 不同渗透率岩心的酸化效果对比》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高温气井非均质碳酸盐储层自转向酸的研制与应用》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不同渗透率岩心的酸化效果如表2所示。由150℃下的双岩心流动酸化实验结果可见,低渗透率岩心酸化前后的渗透率为1.83×10-3、2.93×10-3μm2,改造率提高了60.1%;在160℃下,低渗透率岩心酸化前后的渗透率为0.36×10-3、0.62×10-3μm2,改造率提高了72.2%。由此可见,在高温条件下自转向酸的增黏转向性能良好。由图5可见,150℃下的双岩心流动酸化过程中,压力初始平缓上升,说明酸液在渗透率高的岩心中持续推进,在推进过程中压力也有升有降。在酸岩反应到一定程度后,压力突然升高,说明酸液发生了增黏变化。随后压力持续下降,在下降的过程中,与常规酸不同,有降低到升高再降低再升高的起伏变化,这是自转向酸的独特增黏转向特点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