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集贸市场—便民生活圈的发展及其治理》

《表1 集贸市场—便民生活圈的发展及其治理》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街市型菜市场的动态特征及其规划治理转型——以长沙市活力街市为例(1980—2018)》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截至2018年底,长沙市集中标准化农贸市场有155个,其中120多个是在漫长历史长河中自建成型的,建设面积集中于800~3000m2。上述3个阶段的正规升级涉及规划、商务、市监、城管、街道办等多部门共同参与(表1),主要是通过加建顶棚、广场改建、立面提质等达成(表1、图1)。街市型菜市场作为中心城区菜市场主要发展类型,通常依托“人行道+底商、楼间绿地+底商、活动广场+人行道”等空间形式存在(图2)。它们历经地方政府规划建设周期中的取缔、拆迁、专项整治后,仍存在于“规则”与“情理”之间的灰色地带中[29]。在这十几年里街市摊贩根据自身真实需求,在不同时间段利用空间不断流动,应对季节变化、利润盈亏不断调整销售食品种类,从而极具长沙市地域性文化特征。这种特征的保存是正规制度与非正规实践之间的平衡。城市管理者作为执法部门在日积月累的交互博弈中更具同理心,很多时候会在法律约束的基础上,通过权利收缩、人情往来等非正规契约方式实现默许式吸纳,从而达成多人一店、划线入街的结果。街头摊贩也会选择在管理部门非工作时间实现公共空间错时利用(图3)。而对条件合适的非正规菜市场,街道办向商务局提出正规化登录,从而促成其在提质改造中通过人行道等空间顶棚的加建来促使其向正规化的转变(图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