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失地后农民的生存状况(%)》

《表1 失地后农民的生存状况(%)》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可持续生计视角下失地农民适应能力建设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其一,非农就业的挑战。征地后,农民失去了土地,生产与生活的资源都发生了变化,原有的农业技能也随之失效。失去土地后的农民要在劳动力市场与城市居民竞争,这对于人力资本不够的失地农民而言,会使自身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对农户家庭劳动力(16~59岁)在征地前与征地后的就业状况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征地前,农户家庭中有劳动力处于无业或失业状态的占11.5%;失地后,家庭中有劳动力处于无业或失业状态的占22.5%,上升了11个百分点。这一数据表明:失地导致部分农民失业。如表1所示,86.2%的农户在失地后没有找到更好的非农就业岗位,仅有21.1%的失地农民愿意自主创业,3.2%的人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这也进一步证实了学界的观点:农民在失去土地以后可能面临失地同时又失业的风险。一方面,失地农民表现出非农业就业能力弱、面临失业的风险。由此制约了失地农民社会关系网络及稳定收入来源的拓展,进而限制其资金资本层面的能力积累。另一方面,相较于农村而言,较高的城镇生活成本会增加失地农民的生活负担,使其生存压力加大,造成较大的心理落差。与此同时,有66.1%的人认为失地后家庭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这一数据从侧面反映了:政府在征地过程中,较多地依赖现金补偿或安置,而未能对失地农民就业安置进行有效地解决。这可能使农民在失地以后,面临养老的风险。调查数据显示,51.8%的失地农户认为失去土地以后家人的养老保障并没有得到改善。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随着传统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再加上土地的保障功能缺失,为应对失地农民的养老风险,实现非农业就业就显得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