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不同DPN衍生技术的加工尺度、技术优势与局限性》

《表2 不同DPN衍生技术的加工尺度、技术优势与局限性》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从蘸笔纳米刻印术到力化学打印》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在经典DPN技术中,刻写纳米图案的高操控性与高精细度经由AFM操控的针尖来实现,单次加工的极限尺寸已可达到30 nm[10].基于AFM针尖开发的数种DPN衍生技术,通过对墨料转移及与基底结合的物理化学设计,包括加热悬臂的tDPN,磷脂预自组装的lipid-DPN,纳米级电化学池的e-DPN,针尖预置化学催化功能的多种DPN衍生体系,以及机械刮擦效应主导的DNL技术,其加工得到的纳米结构都可达到200 nm及以下,各自的化学体系也赋予了它们不同的特点(见表2).然而它们共同的不足便是单针尖限制纳米制造的规模与通量.P-DPN技术利用集成大量针尖的阵列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但是生产陶瓷针尖的复杂刻蚀工艺将成本问题进一步放大,限制了p-DPN在大规模制造中的应用.为了生产低廉、成规模的针尖阵列,利用模板批量成型聚合物软针尖的PPL技术面世,遗憾的是软针尖的受压形变将降低纳米加工的精细度,聚合物针尖普遍的化学惰性使得许多成熟的化学体系无法应用于PPL技术.一个可行的改进方案是在软质弹性针体上使用硬质的硅制造针尖,称为HSL (hard-tip,soft-spring lithography),虽然再度使得针尖的制备复杂化,但可制得单个直径为22 nm针尖阵列,可用于规模化加工特征半径小于50 nm的纳米结构[108].另外一批研究者[104]选择使用高折射率的透光材料替换PPL的弹性针尖,利用光化学调节墨水的溶液构成,甚至脱离“蘸墨”的思路,将每个针尖都转化为单独的传统光刻式的光学元件,循此开发出了光束笔刻印术(beam pen lithography,BPL)[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