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实地调研与选择性披露》

《表3 实地调研与选择性披露》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实地调研抑制了上市公司的选择性披露吗》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表示p<0.01,**表示p<0.05,*表示p<0.1,括号内为t值,以下各表同。

表3列示了本文的基本回归结果。第(1)至(3)列为模型(1)的回归结果,Visit_dum、Visit_num、Visit_ins的系数均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实地调研会提升管理层向上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并且被实地调研的次数越多、参与调研的机构越多,公司对数字信息的粉饰行为也就更加严重,也就是说管理层对数字信息的选择性披露也就越严重;第(4)至(6)列为模型(2)的回归结果,Visit_dum、Visit_num、Visit_ins的系数均在1%水平上显著为负,说明实地调研会提升管理层隐藏风险信息的动机,并且被实地调研的次数越多、参与调研的机构越多,公司对风险信息的隐藏越明显,也就是说管理层对文本信息的选择性披露也就越严重。以上实证结果共同论证了实地调研的“压力观”观点,排除实地调研“治理观”观点。对此,我们认为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应计盈余管理和风险信息操纵是管理层利用信息披露制度的自身缺陷展开的信息操纵行为,具有操纵风险较小、违规成本较低的天然优势,使得监督治理效应被显著弱化,市场压力效应占主导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实地调研会通过市场压力效应导致管理层增加选择性披露行为,表现出“遮人眼目”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