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分类及其优缺点》

《表1|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分类及其优缺点》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与进展》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近年来,研究者们亦越来越关注生物支架的表面性能[43],通过改变表面性能来弥补支架的缺点。已有报道通过有机相(如聚多巴胺[66]、铜离子等[67])和无机相(明胶[68]、生长因子等[69])表面涂层修饰对支架表面进行改性,优化支架功能,增强骨组织工程支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反应[44]。刘雨杰等[70]将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接种到多聚赖氨酸(PLL)接枝的海藻酸钠-壳聚糖(SA-CS)多孔复合支架上进行体外培养,结果表明经多聚赖氨酸优化的海藻酸钠-壳聚糖复合支架上的细胞数目及增殖速度更具有优越性,这是由于多聚赖氨酸所携带的正电荷能够促进细胞的黏附。马敏先等[71]通过将支架材料浸泡在完全培养基中来提高材料表面的的亲水性能,最终得到的细胞数量增多以及细胞增殖速度加快。同时,由于微创手术在临床外科手术中不可忽略的优点以及发展潮流,可注射式支架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ZHAO等[72-73]已研究出将包埋于藻酸盐、水凝胶或者壳聚糖中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融入磷酸钙,制成可注射的磷酸钙复合支架材料,实验证实干细胞在该支架具有良好的生存能力和成骨分化能力。WANG等[74]研发了一种可注射性混合型羟基磷灰石纳米颗粒胶体凝胶支架,其通过静电力将带负电荷的无机羟基磷灰石纳米粒和带正电荷的有机聚(D,L-乳酸-羟基乙酸)(PLGA)纳米粒子组装成具有黏性且呈三维多孔结构的胶体凝胶,正是由于静电力被剪切破坏及其可恢复性,来促进材料的挤压、成型和注射。研究者们将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接种于此支架上发现其对细胞的毒性可忽略不计,生物相容性好,使其成为可注射骨填充材料的理想候选者。目前,设计和制造具有多方面理想组成(包括生物相容性、微观及宏观高孔隙率、机械性能和相关生物可吸收性等)及减少临床治疗不良反应的生物支架材料成为骨组织工程研究中的重要挑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