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湿地植物的根系形态在盐/重金属胁迫下的响应》

《表1 湿地植物的根系形态在盐/重金属胁迫下的响应》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湿地植物根形态结构和泌氧与盐和重金属吸收、积累、耐性关系的研究进展》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表示引用文章中未测定该项指标。

目前关于湿地植物根系形态的适应性及其与耐盐的相关性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盐胁迫对湿地植物根系形态的影响方面。湿地植物能够根据盐度灵活地调整根系生长和根系构型,这种变化有利于其适应盐胁迫。植物对盐分有一定的耐受性,适度的盐分可促进植物生长,但当盐度超过植物的耐受阈值则会抑制植物生长。Wang等(2008)研究发现,滨梅(Prunus maritima)在不同浓度的Na Cl胁迫下根系生长不同,低盐对其根系细胞无负面影响且促进了根系的生长和生物量积累,但高盐显著降低了根的生长速率和生物量。在盐地碱蓬(Suaeda salsa)、菰(Zizania latifolia)等植物中也有类似的报道(郭建荣等,2017;陈方圆等,2020)。在盐胁迫下,湿地植物的根系形态,如根系长度、根系直径、根体积、根表面积和侧根数量显著降低,在多种湿地植物中均有相似的表现(表1)。在盐胁迫下,湿地植物减少根表面积、根长等,有利于降低根表面的活性位点,从而减少根系对Na+的吸收。湿地植物根系构型的发育状况也会影响其耐盐性。有研究表明,根特异性基因RCc3过表达改善了水稻的根系构型,促进初生根、不定根和侧根生长,比野生型具有更高的耐盐性(Li et al.,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