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6 不同区域植物各器官生态化学计量》

《表6 不同区域植物各器官生态化学计量》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干旱区湿地芦苇各器官生态化学计量对土壤因子的响应》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中,植物通过优化自身资源配置以应对不同环境带来的胁迫,造成不同器官间所含营养元素的差异(Gao et al.,2016)。在本研究中,芦苇叶C含量(433.39 g·kg-1)低于全球、中国、西北荒漠区及青藏高原植物叶C平均水平(464、436.8、451.65 g·kg-1),但高于胶州湾湿地植物叶C平均(381.03 g·kg-1);而芦苇叶N含量(18.8g·kg-1)高于全球、中国及胶州湾湿地植物叶N平均水平(18.3、14.14、381.03 g·kg-1),但低于青藏高原湿地植物叶N平均(16.98 g·kg-1)(表6)。表明干旱区植被叶C含量低而N含量高,这是由于干旱区植物生长受水分胁迫,为维持细胞渗透平衡,叶片中游离氨基酸升高(张建新等,2015),因此,植物叶片N含量偏高。研究区植物根C、N含量高于叶片,与西北荒漠区及胶州湾湿地的研究结果一致(表6),表明干旱区植物叶C、N含量高于根,一方面是由于湿地植物的固碳作用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另一方面可能是研究区干旱少雨土壤盐碱化严重(刘冬等,2020),抑制了硝酸还原酶活性,阻碍NO3-还原和NH4+同化,导致根系对有效N吸收降低(罗海斌等,2020)。芦苇叶、茎、根P含量(0.95、0.40、0.60g·kg-1)低于中国植被及胶州湾湿地各器官P平均水平,表明研究区植物各器官P含量普遍偏低,主要是因为研究区风蚀作用强烈,致使上层土壤中黏粒物质大量损失,有机质及养分流失,植物根系P吸收不足,导致植物整体P含量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