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6 福州市城市暴雨内涝风险评价分数》

《表6 福州市城市暴雨内涝风险评价分数》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基于耦合模型的福州市暴雨内涝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处于沿海地区的福州,季风气候和夏季强降雨使得内涝风险长期存在,通过权重分析得出造成福州内涝风险愈高的主要因素是城区降雨量。从综合风险得分(表6)看出福州城市内涝风险由中低风险波动上升至持续中高风险,其中,子系统风险指标建成区面积风险得分不断增加,建成排水管网密度风险得分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年降雨量风险得分波动起伏。经过时序分析将综合风险分成三个阶段:(1)第1阶段。2006~2007年平稳中低风险阶段。介于该阶段,建成区面积与降雨量均出现了下降,但建成区排水管网的密度却从8.18km2降到12年内最低值5.90km2,孕育了内涝潜在风险。(2)第2阶段。2008~2013年颠簸起伏风险阶段。介于该阶段,建成区面积除2009年外数值不断增加,降雨量和建成区排水管网密度数值上下波动,使得综合风险值上下波动。在2009年建成区面积及降雨量同时上升,建成区排水管密度下降的作用下,2010年风险得分达到最大值,城市内涝风险较高,需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在建成区面积及年降雨量同时大幅度下降,建成区排水管密度提升的作用下,2009年综合风险得分达到最低值,城市内涝风险较低,是一个较为理想的状态。由波动的风险局势可以看出福州市城市内涝未得到有效的解决。(3)第3阶段。2014~2017年持续中高风险阶段。介于该阶段,建成区面积持续扩张,降雨量与建成区排水管密度维持在较高值,整体呈上升趋势。由此可看出在强降雨量的背景下,建成区排水管网建设过程中可能存在旧的排水系统老化破损未能及时更新,使得密度增加而排水系统的能力低下以及现有的管网密度还不足以满足城市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