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驱动轴不同工艺状态的力学性能》

《表2 驱动轴不同工艺状态的力学性能》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不同热处理工艺下驱动轴的组织与力学性能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对不同状态驱动轴的抗拉强度(拉伸试棒和冲击试样均在未表面感应淬火时制备)、伸长率、硬度和淬硬层深进行检测,见表2。可以看出,工艺Ⅰ(调质)后,其抗拉强度为739MPa,伸长率为13%,冲击功67 J,感应淬硬层的硬度为56 HRC,淬硬层深度为9.1 mm,心部硬度为245 HB;工艺Ⅱ(热轧态)的抗拉强度为651MPa,伸长率为14.5%,冲击功38J,感应淬硬层的硬度为54 HRC,淬硬层深度为6.8mm,心部硬度为186 HB。可见热轧态驱动轴的抗拉强度、伸长率、心部硬度均低于整体调质,这可能是热轧过程中冷却速度(不是热处理的冷却过程)较慢的缘故。另外,心部热轧的工艺淬硬层比调质工艺的淬硬层略浅,原因主要是:(1)整体调质的驱动轴,其显微组织均匀,近似一致,综合性能相对优异;而热轧钢由于存在一定量的带状组织,存在明显的偏析和较多的塑形相,这会导致力学性能的显著下降。(2)感应加热属于非平衡相变,其相变与正常的平衡相变相比,具有较高的过热度,组织要在短期内发生转变就靠过热度提高能量驱动力。热轧态中珠光体的渗碳体呈片层状,类似于薄而平行的壳板,这种组织形态具有附加的弹性应变能。因此片层状渗碳体的溶解需要较高的能量,在同样的感应淬火工艺参数下,心部热轧态的驱动轴容易得到较浅的淬硬层。(3)心部调质态的驱动轴,由于其渗碳体已经在回火过程中完成球化且成弥散分布,具有较高的能量和较大的组织界面,在感应淬火加热过程中容易在短时间内大量形核,在较低的能量驱动力下也能完成奥氏体转变,这会得到较深的淬硬层[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