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古典政治经济学贫困理论与马克思贫困理论的比较》

《表1:古典政治经济学贫困理论与马克思贫困理论的比较》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批判与建构:马克思贫困理论的逻辑理路与辩证图景》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第二,马克思基于政治国家与社会内在关系的视角批判古典政治经济学应对贫困问题策略的无效性。在马克思看来,英国政府全盘接受了马尔萨斯等古典经济学家的贫困治理思想,通过修订法律制度、改进行政机关执政方式和发展慈善事业来治理贫困,将必然陷入自我否定的矛盾。1834年,英国政府颁布新的《济贫法》,名义上是救济处于贫困状态的人群,实际上却损害了贫困人群的尊严,迫使贫困人群完全依赖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生,被社会贴上耻辱、卑贱、低微的弱势标签,强制赤贫者从事劳动以示惩戒,致使赤贫“纪律化”和“永久化”。英国这一做法,完全符合古典政治经济学所倡导“自发调节市场体系”的要求,推动市场体系的确立。于是,政治国家的作用在市场体系中得到了充分发挥。政治国家作为资产阶级意志的践行者不可能不顾自身利益而实施彻底消灭贫困的政策举措,政治国家的统治者作为资产阶级利益的共享群体更不会绝对主张消灭剥削,如果政治国家要消灭贫困,那它就应该消灭无产阶级这个资产阶级社会的基础,从而消灭这个社会和作为它的产物的政治国家自身。资产阶级正是借助于政治国家这一强有力的中介对无产阶级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现代社会贫困现象愈演愈烈,并成为市场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针对这种内在矛盾的剖析,一直延续到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范式,并开辟出一种本质上不同于自由主义的经济学理论构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