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秸秆还田对水稻茎蘖动态的影响》

《表2 秸秆还田对水稻茎蘖动态的影响》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丘陵地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对土壤肥力及水稻生长的影响》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秸秆在腐解过程中与水稻争肥明显,一定程度地导致水稻前期生长受抑[5]。根据定点苗情考查,秸秆还田区的叶龄进程较未还田区慢0.2~0.6叶,秸秆还田区前期茎蘖数也较未还田区少,尤其在移栽后20~30 d秸秆还田区的茎蘖数增长较为缓慢,致使高峰苗数明显低于未还田区。6月23日、7月3日、7月8日、7月13日、7月21日秸秆还田区的平均叶龄分别比未还田区分别少0.3叶、0.4叶、0.5叶、0.6叶、0.3叶,平均总茎蘖数分别比未还田区少5.7、43.6、61.3、42.1、18.8万个/公顷。但随着秸秆腐解过程的完成,不断释放的营养物质在水稻生长中后期开始发挥作用,促进了分蘖的提高与稳定。从7月28日开始,处理A、处理B的总茎蘖数均比对照多,7月28日、8月4日、8月11日秸秆还田区的平均总茎蘖数分别比未还田区多4.2、26.2、40.5万个/公顷。从8月4—11日茎蘖的日消亡量来比较,秸秆还田区的平均日消亡量为7.7万个/公顷,未还田区为9.6万个/公顷。7月21日后各处理的总茎蘖数均呈下降趋势,但是秸秆还田区的总茎蘖数下降速度较未还田区明显缓慢[6],这为秸秆还田区最终获得较高的有效穗数奠定了基础(见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