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董蒙、拉片民居空间特征对比》

《表2 董蒙、拉片民居空间特征对比》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黔南白裤瑶聚落空间“适地”特征解析——以贵州荔波瑶山乡为例》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文中图表均为作者绘制。

历史上白裤瑶民居经历了“岩洞穴居—树栖—叉叉房—半干栏草房—干栏式瓦房—石木瓦房”的发展演变[10]。现存董蒙的半干栏式民居称“半边楼”,紧靠山坡而建,半部架空,封以挡土板墙;歇山顶,二层三开间,人住楼上,防潮防虫,采光通风良好,畜养楼下,人畜分居;上层火塘居中,左右卧室,火塘后方作储物隔间。拉片的干栏式民居称“全楼”,是进化完成的“吊脚楼”完全体[11]。悬山顶,二层单间,上层人居,下层为牲畜、农具用房;上层无隔墙,火塘卧室合为一体,正门前均有一入户台阶。白裤瑶民居中火塘是不可或缺的,火塘卧室合为一体要追溯至游猎时期。白裤瑶深居山林,黔南地区冬日、夜间温度骤降,彼时人们衣服单薄,冬无棉衣,夜无棉被,静坐或入眠均须以火取暖、照明,既是如此,瑶民便于室内生火,以解决炊事、照明、取暖三需。从此白裤瑶民居火塘居中、塘室一体的空间适居特征一直延续至今,也是建筑营建中适应地域特征的直观体现之一(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