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4 金厂河矿床硫化物(辉绿岩)及其邻近矿床(岩体)铅同位素μ值统计表》

《表4 金厂河矿床硫化物(辉绿岩)及其邻近矿床(岩体)铅同位素μ值统计表》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滇西保山地块金厂河铁铜铅锌多金属矿床成矿机制——基于流体包裹体和硫、铅同位素证据》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本次统计了金厂河矿床、辉绿岩及其邻近矿床、岩体铅同位素数据,在铅构造环境模式图11a中,金厂河矿床数据点主要在上地壳演化线附近集中分布,辉绿岩、核桃坪矿床和柯街岩体的数据点处在造山带和上地壳演化线之间,双脉地岩体数据显在上地壳演化线之上分散分布;图11b中,金厂河矿床、辉绿岩和柯街岩体的数据点靠近造山带演化线,而核桃坪矿床的数据点位于上、下地壳演化线之间,双脉地岩体数据点分散分布在上地壳演化线之上。对应的铅同位素△β-△γ成因分类图解(图12)中,金厂河矿床和双脉地岩体数据点落在上地壳铅源区,金厂河辉绿岩与核桃坪矿床数据点跨越上地壳铅、岩浆作用铅2个源区,柯街岩体数据点落在岩浆作用铅源区,5组数据总体上表现为从岩浆作用铅向上地壳铅演化的趋势,暗示富含深源低μ值铅的中-酸性岩浆,上升过程中曾经不同程度的受到浅源高μ值铅的混染。柯街岩体μ均值(9.46)<核桃坪矿床μ均值(9.668)<辉绿岩μ均值(9.71)<金厂河矿床μ均值(9.793)<双脉地岩体μ均值(11.885)(表4),大致符合图12和图13中各组数据点的分布及变化规律,岩浆热液受地壳混染程度与μ值正相关,故也依次升高(杨玉龙等,2012),这表明与金厂河铁铜铅锌多金属矿床形成有关的中-酸性岩浆热液较大程度的遭受了地壳物质混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