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孔子谈论“六经”的功能及其缺失的影响》

《表1 孔子谈论“六经”的功能及其缺失的影响》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儒家教育思想的逻辑体系与时代启示》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说明:资料来源于《礼记·经解》。

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培养人的道德品质是其哲学基础与伦理归宿,“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周易·乾·文言》)。培养道德需要自身不间断的磨炼,特别是在别人看不见与听不到的地方,“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中庸·第一章》)。教育者只是受教育者道德培养的领路人,无法时时刻刻进行监督与教育。孔子说过他担忧品德不加修养、求学问不再讲习、听到义却不再相从、身上有缺点也不改正等行为,即“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修德、讲学、从义与改不善,这些都与人的自身学习相关,也只有自我学习才能实现这些。孔子拿自己举例说道:“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即孔子认为十户人家就有忠诚之心如同他一样的人,只是没有他好学而已。孔子感慨远古时期的学习是真正为了增进自己的道德修养与学识,而他所处时代的人参与学习是为了表现给别人看,即“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荀子亦有同样的担忧,他把学习分为君子与小人,认为君子学习是为了完善自己的身心,小人学习却是为了能像赠送他人家禽与小牛等礼物一样取悦他人,即“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荀子·劝学》)。那么,究竟什么才是君子所应学习的呢?孔子对自己学生的教育分为文献、德行、忠心与诚信,即“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归根结底就是修身悟道。孔子感叹:“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如果不通过学习去悟君子之道,那么对人会有不利影响。听到盆成括将要在齐国做官,孟子就说此人将死,后来盆成括果然被杀,孟子学生就问孟子是如何知道的,孟子说道,盆成括“为人也小有才,未闻君子之大道也,则足以杀其躯而已矣”(《孟子·尽心下》)。为了让典籍与文献服务于学习修身以达到悟出君子之道,孔子论述了六经《诗》《书》《乐》《易》《礼》与《春秋》的教育功能,如表1所示。如果在其中某个方面有所缺失的话,人就会变得不完善。人要彻底领会六经的伦理思想,必须不断地学习。只有学习能够让过去所积累的知识或技能延续下来并顺利流通,即“教顺施续,而知能流通”,从而能够明了学习活动是不能停止的,即“学不可已,明矣”(《淮南子·修务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