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模型计算和观测的同震地磁场总强度变化》

《表3 模型计算和观测的同震地磁场总强度变化》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2013年芦山M_S7.0地震同震地磁变化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LC测点的同震观测值是基于流动地磁测点2013年和2014年2期观测结果,对观测数据进行日变通化和长期变化改正后获得的该点2013—2014年的地磁场变化,数据处理方法详见陈斌等(2017)的论文。

观测结果与模型计算结果列于表3。压磁效应计算所得CDP处的磁场变化约为+0.007n T,观测所得磁场变化为+0.02~+0.09n T,则实际的βJ可能是压磁效应计算时输入的参数的3倍甚至更大。在流动地磁观测点处的压磁效应计算磁场变化为-0.25n T,而流动观测磁场变化为-0.60n T,则实际的βJ可能是计算模型输入的参数的2.4倍。综合以上2个结果,为了解释CDP和流动地磁测点观测的同震变化,实际的βJ需要比本文模型使用的数值更大,即若磁化强度选用1A/m时,区域应力响应系数为2×10-3~3×10-3MPa-1比较合理,对应于该岩石磁性参数,震中周围区域压磁变化将为本文图7中所示计算结果的2~3倍,即震中附近的变化值最大将超过10n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