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分别以红磷复合材料和石墨材料为负极的锂离子电池性能对比》

《表1 分别以红磷复合材料和石墨材料为负极的锂离子电池性能对比》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红磷复合负极实用化研究进展》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1)石墨为负极的全电池,电解液量按3.1 g/A·h计;基于红磷电极片和石墨是相近的压实密度,按质量折算后,红磷复合材料为负极的全电池电极孔体积约为石墨为负极全电池的65%,因此,红磷复合材料为负极的全电池电解液量按石墨为负极的全电池电解液量的65%折算。红磷复合材

由以往的电性能数据,已经可以认定红磷复合负极材料本身具备良好的电化学性能。与目前各类正极材料相匹配成全电池时,在相同容量密度基础上,由于红磷电极良好的锂化反应特性以及超薄的电极厚度,可以使得高能量密度电池的快充成为可能。如表1所示,以目前典型的能量型软包动力电池NCM622/石墨体系为对比基准(电池尺寸L309×W108×T11 mm),质量能量密度和体积能量密度约为244 W·h/kg及540 W·h/L。将该体系中的石墨负极更换成红磷复合负极后,电池质量能量密度预计将达到260 W·h/kg(提升4%),体积能量密度将达到660 W·h/L(提升22%);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将充电能力由原本只有1 C提升到4 C以上,电动汽车的充电将由1 h缩短至15 min以内,这将改写行业对快充的定义,从根本上实现了高能量密度下的电池快充性能,必将大大加速纯电动汽车的推广应用,加快整个社会能源交通领域的格局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