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

《表1 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新股收益、长期表现与股票市场质量:不败新股的长期弱势现象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对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中的平均累积异常收益率进行单变量t检验,原假设为变量均值为0。采用双尾t检验,*、**、***分别表示在10%、5%和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以下各表同。

新股的“赢者”形象源于发行市场的抑价,且会在上市交易后得到巩固和强化。由于一级市场中高抑价率的客观存在,大量资金进入一级市场申购,导致中签率低下;在一级市场未能如愿的资金转入二级市场抢购新股,就会导致IPO上市交易首日股价暴涨。面对新股上市交易收益畸高、严重损害市场效率的现象,监管当局出台了新股上市首日涨幅限制政策。然而实践证明,首日涨幅限制政策不仅无益于遏制新股炒作,甚至可能产生新股交易过程中的“磁吸效应”,使得交易价快速逼近与达到限制线,在此惯性作用下,此后的几个交易日股价继续疯狂上涨,反而加剧了“赢者”现象。具体地,根据有限关注理论,在优质金融资产短缺条件下,“新股”与“次新股”必然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而备受关注,并成为投资者追捧的对象,甚至“炒新股”与“炒次新股”成为脱离公司基本面的一种“时尚”。当设定新股上市交易首日涨幅限制后,又可能会对投资者产生一种心理暗示,新股上市交易后股价可能很快触及停止交易价格,由于停牌而难以买到新股。于是,在“买涨不买跌”心理驱使下大量资金涌入,由此使得新股上市交易首日股价迅速到达交易价格限制线。此时,投资者对于新股追捧的情绪难以得到释放,加之历史经验表明,在新股上市首日交易价格大幅上涨后,受正负10%涨跌价格限制,还会出现几个连续交易日的“涨停板”,于是在新股与次新股市场中不断有资金净流入,导致“赢者”不断强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来“新股”与“次新股”将逐渐成为“非新股”,其光环慢慢褪去,投资者的注意力会转移到新的“新股”与“次新股”,使得其前期累积的泡沫破灭,股价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