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2019年部分省市高考试题的结构与学生实际的选做情况》

《表1 2019年部分省市高考试题的结构与学生实际的选做情况》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高中化学课程结构与高考相互影响分析——基于中学化学教师的视角》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高考方案的制定和高考试题的命制既要支持已有的课程结构,方便学校实施课程,又要考虑考试成本,保证最大程度的公平,因此必然会对课程结构产生较大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四点。第一,部分选修模块(如《实验化学》等)极少出现在选考范围内,导致学生几乎失去选择这些模块的权利。第二,各个模块的容量、难度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地方和学校通常倾向于选择难度较小的模块,并统一规定选考模块、开设相应选修课程,学生没有选择的权利,选考模块变相成为必考模块。第三,高考应尽可能做到公平,不同的选考题应保持难度、效度完全一致,但这几乎不可能实现。近年来,一些研究者对部分省份高考试题的得分情况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不同的选考题得分存在大小不同的差异[4]。第四,降低选考题分值的做法被各地广泛采用,以尽可能多地减少由于选考题难度和效度不等导致的不公平。但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导致学生平时花费了大量时间来学习某个选修模块,但在高考中该选修模块实际考查的内容和分值却很少。导致学校在下一届学习备考时“功利地”压缩了相应模块的教学时间,降低了学习要求,如此反复形成不良的循环,最终导致选修模块被迅速弱化。如表1所示,我们调查了2019年全国部分省市高考试题的结构和学生实际的选做情况。结果表明,不同省市学生学习的选修模块种类不同,有的差异较大;尽管试题包含了不同模块的选考题,但学生选择的模块却几乎相同;选考试题的分值普遍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