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腹膜透析管拔除指征(例)》

《表1 腹膜透析管拔除指征(例)》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pull”技术腹膜透析拔管术3例报道及文献总结》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1腹膜炎:指反复发作和/或难治性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2其他:包括AKI后肾功能恢复、皮肤出口渗液等

文献外文报道该技术不仅适应症广泛: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改行血液透析、肾移植术后和腹透管功能不良等(见表1);而且并发症少(见表2)。术中腹透管断裂仅见于Shroff等[7]的报道,他们在牵拉腹透管时使用拉钩固定腹透管出口,这可能是造成牵拉腹透管的受力点集中在出口处的小段导管,并非整个腹壁段腹透管均匀受力,当牵拉力超过硅胶管的张力时发生腹透管断裂。Quiroga等[8]还指出用止血钳夹腹透管的拔管操作也会导致导管断裂,因此强调该技术应为徒手操作。Elkabir等[4]报道的术后涤纶套感染发生率(24.2%)远高于Grieff等[6]的报道(4.3%),原因可能:发生涤纶套感染的患者中有7例应用免疫抑制剂,手术对象本身即感染高危群体;该文献报道时间较早,他们采用的腹膜透析置管技术与目前指南推荐的操作可能有所差别;早年诊治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尚无规范可循,可能导致拔除感染导管时将细菌移植至涤纶套表面等。我们认为术前排查腹膜炎,有效的围手术期治疗是该项技术在腹膜炎患者中成功实施的关键前提。需指出的是,文献报道涤纶套感染常发生在术后6~9个月,以外涤纶套感染为主,处理简单:局部麻醉后取出残留的涤纶套。术后并发症腹水经原导管出口漏出的发生率极低,处理亦简单:缝合原导管皮肤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