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东北地区PM2.5污染成因局部探测结果》

《表2 东北地区PM2.5污染成因局部探测结果》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2011~2017年中国PM_(2.5)多尺度时空分异特征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东北地区由因子探测结果可知(表2),2011年满足显著性水平要求的因素包括:人口密度、建成区占比与绿地率、第二产业产值占比、工业烟粉尘排放量与工业用电量六项指标,其q值分别为76.54%、63.19%、41.76%、29.85%、27.04%与26.27%.人口密度的贡献度远高于其它各项贡献度,建成区占比与绿地率的贡献度也相对较高,能耗相关的两项指标q值虽不及这三项指标,但对PM2.5浓度仍有一定的影响,第二产业产值占比与第三产从业人数的影响变化较大,表明其产业结构正在调整优化.2011年之后,建成区占比与工业烟粉尘排放量的影响持续下降,建成区占比与工业烟粉尘排放量分别从2011年的63.19%和27.04%降低到2017年的21.22%和2.13%,而道路面积与工业用电量的影响则有所提,对该地区来说,优化工业结构,提升技术创造性,建设现代化工业是管控PM2.5有效的措施之一,同时,在城市建设中,加强绿化建设的力度可能也会取得良好的控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