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CD影像指数 (CDⅡ) 评分表》

《表1 CD影像指数 (CDⅡ) 评分表》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在克罗恩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扫描结束后采用syngo CT workplace VA44A工作站对CTE图像行1mm薄层重建及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重建。MPR重建时,多角度多方位显示肠管内外病变,获得现实病灶的最佳图像,对病灶进行准确定位和测量。同时适当改变MIP厚度,获得最佳病变显示图像,同时获得肠系膜小血管图像。由两位腹盆部影像诊断医师(分别从事腹盆腔影像学诊断20年和30年)分别对图像进行评估,最终取两位医师测值的平均值进行统计学分析,征象分析以达到统一为标准。分析内容包括:(1)病变部位及数量;(2)病变肠管厚度(>3mm为阳性)[6]及强化特点;(3)肠腔狭窄情况;(4)肠外表现如肠管周围蜂窝织炎、腹腔脓肿、屡管和窦道、肠系膜淋巴结肿(>10mm为阳性)[6]及“齿梳征”等。测量病变增厚程度及平扫、增强CT值时,每个参数每人测量三次后取平均值。ΔCT值=强化CT值-平扫CT值;强化率=ΔCT值/平扫CT值。然后根据各项指标进行CDII评分并进行等级划分,评分标准见表1[7]。其中评分≤4分为缓解期(活动等级1);5~8分为中度活动期(活动等级2);≥9分为重度活动期(活动等级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