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世界生理小种名称及其毒力公式》

《表1 世界生理小种名称及其毒力公式》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玉米大斑病抗性育种研究进展与展望》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经国内外研究发现,引起玉米大斑病的病原菌可分为3类:玉米专化型(仅侵染玉米)、高粱专化型(侵染高粱、玉米、苏丹草、约翰逊草)、非专化型(可侵染玉米、高粱)。对于玉米专化型,在世界范围内,已鉴定出1、2、3、4和5号,共5个生理小种[8-9];其对应的毒力公式(有效抗性基因/无效抗性基因)分别为Ht1、Ht2、Ht3、Ht N/0,Ht2、Ht3、Ht N/Ht1,Ht1、Ht N/Ht2、Ht3,Ht1/Ht2、Ht3、Ht N,Ht1、Ht3/Ht2、Ht N[9-10](表1)。因采用1989年Leonard等提出的新生理小种命名系统[11],其命名略有改变。目前,我国已报道的大斑病菌生理小种有0,1,2,3,N,12,13,1N,23,2N,3N,12N,123N,123,23N和13N共16个类型的生理小种[12-16]。同时,浦子钢等[4]研究表明,虽然我国玉米大斑病菌种类生理分化日趋复杂,但0号和1号小种仍为优势小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