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样地内各生活型共有种个体数和周转频次 (灌木层)》

《表2 样地内各生活型共有种个体数和周转频次 (灌木层)》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福建武夷山黄岗山东南坡植物物种β多样性沿海拔梯度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随着海拔的升高,样地内物种数呈递减的趋势,乔木层及灌木层的趋势最为明显,这与不同生境下生长因子对物种适应性的影响原理符合[5]。样地实地调查中:(1)海拔高度1000m生境下,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均为最多,3种生活型都有较高的物种数和个体数,分别为乔木层32种、157株,灌木层52种、382株,草本层17种、285株;(2)海拔高度1000~1200m存在一处较为陡峭的山崖,对植物的传播产生一定程度的地理隔离,造成此相邻样地之间的物种数量锐减;(3)海拔高度1200~1800m物种数变化无较大波动,主要原因是海拔高度1200~1800m的过渡带中,各样地内的土壤、温度、湿度、光照等生长因子相似,生境异质性变化较小;(4)海拔高度1800~2000m,乔木层物种数与灌木层物种数小幅减少,而草本层物种数与个体数则骤升,主要原因高海拔地区主要分布高山草甸生态系统,乔木、灌木较少,草本获取光照、养分条件相对较好,有利于草本植物生长,草本植物物种更为多样,个体数量也更多(见表2);(5)海拔高度2000~2140m的山顶物种数变化不大,主要原因是山顶的土壤p H值、土壤深度、土壤肥力、温度、湿度、光照等生长因子的差异随海拔的升高而降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