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虹口港里弄街区调查问卷基本构成情况Tab.1 Questionnaire on social constitution of lane neighborhood in Hongkou cree

《表1 虹口港里弄街区调查问卷基本构成情况Tab.1 Questionnaire on social constitution of lane neighborhood in Hongkou cree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国与家之间:论上海里弄街区日常生活空间的断裂与统一》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2016年10月调研数据,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16份)

当我们从日常向度讨论里弄街区时,首先需要确定居民对社区的认知边界。该研究于2016年10月展开,根据建筑类型和业态种类的不同,笔者在里弄街区的生活圈范围内随机发放150份问卷(收回116份有效问卷),通过问卷对居民日常生活的内容和社区交往的频度进行考察。样本的总体情况表征为:与新建商品房小区相比,里弄街区的人口结构呈老龄化趋势,其中里弄居民的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偏低,人口构成则以上海本地居民为主,外来务工人员为辅(表1)。基于上述实证研究,笔者发现虹口港居民的社区认知范围主要集中在居委会和居住区两个层面(图2)。前者涉及基层行政组织的概念,后者则包含家庭产权的内容。因此,国家宏观层面的组织方式和邻里微观层面的空间边界是居民理解社区的主要方式。这种认知方式同时加强了里弄街区作为介于国与家之间的日常生活空间的价值判断。在居民的认知地图(cognitive map)中,虹口港被分割成3个部分:传统里弄街区、新建商品房小区和创意文化园区。这3个部分在城市景观上表现为建筑类型、围墙、门禁以及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互动方式的不同,实际上构成彼此割裂的“三个世界”(图3)。在地理空间上,“三个世界”是平行并置的;在历史维度上,这3类彼此相邻的建筑群所构成的城市景观则是一种时间演变的展现。“三个世界”的说法首次由社会学者朱健刚在调查上海住区的居住隔离现象时提出。由于这种观点能够清楚地表征毗邻隔离产生的内核,因此本文在论述时对此概念予以沿用。通过上述分析,不难发现物理空间和社会阶层的区隔是导致“三个世界”邻里认同差异的根源。公共空间的私有化是这种割裂形式的外在表现,其中门禁社区(gated community)的出现标志着公共性的丧失,强化了中心城区毗邻隔离的现象。其实在每个世界当中,居民都有自己的公共空间。这样的空间不仅由相关的建筑场地决定,更是由居民的日常活动和关系来产生。然而“三个世界”之间的公共空间大部分却是断裂的,在这种空间格局下很难形成一致的社区认同,这就需要由政府及其代理人来构建一个“三个世界”都能认同的空间方式[19]。这样的空间主要由社区基层组织居委会来构建,当居民参与到目标一致的社区活动中来,并从中获得收益或感到愉快时,社区就能从“三个世界”的空间断裂中解放出来,形成统一的社区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