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4 不同治理模式下土壤化学性质》

《表4 不同治理模式下土壤化学性质》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不同治理模式对侵蚀退化马尾松林地土壤质量的影响》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4种模式实施后,土壤的养分状况得到了改善(表4)。不同模式的土壤pH值在4.19~4.96之间(表4),其中以未治理地的p H值(4.96)最高。虽然各模式下土壤的pH值与未治理地之间的差异不明显,但pH值的下降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植被群落的改善。这是因为随着植被的恢复,群落的凋落物量增加,需要更多的真菌来分解,真菌活动的旺盛导致土壤pH值降低[19]。因此,pH值降低有利于土壤中枯落物的分解,为土壤增加了有机质来源,从而导致土壤整体肥力的提升,为群落的加速演替提供基础。从表4还可看出,草-灌-乔模式p H值最低,这可能与该模式中阔叶树种的配置有关,阔叶树种的枯枝落叶木质素比例高,需要更多的真菌进行分解,导致土壤酸性环境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