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广东省深圳市不同采集点白纹伊蚊幼蚊对3种杀虫剂抗药性产生情况》

《表1 广东省深圳市不同采集点白纹伊蚊幼蚊对3种杀虫剂抗药性产生情况》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相邻场所白纹伊蚊抗药性差异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SS.表示敏感品系;-.表示该单元格数据无意义。

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是我国最重要的登革热传播媒介[1],对其防控是登革热疫情控制的关键环节。化学防治是目前控制白纹伊蚊的重要手段[2],而大量杀虫剂的使用可导致其抗药性出现[3]。近年来随着我国登革热疫情持续增长,各地化学控制力度不断加大,致使许多地区的白纹伊蚊产生较高抗性[4-7],合理用药、减缓抗药性发展是我国当前亟需重视的问题[2]。目前蚊虫的抗药性监测工作主要由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开展[8],如何利用抗药性监测结果指导防制用药,使防控人员合理选择杀虫剂,对有效控制蚊虫密度意义重大。目前许多地市在做抗药性监测时,一般以行政区划分监测点,但其采集点设置并不明了,有时可能使用1个采集点的结果代表1个区(县)的抗药性水平。为明确白纹伊蚊抗药性发生的范围有多大,某个采集点的蚊虫抗药性能否代表周边区域的整体水平,1个采集点的抗药性监测结果能否指导整个范围的防控用药等问题,笔者于2018年8-10月开展相邻场所白纹伊蚊抗药性差异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