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SD污染下小麦根际特征PLFAs比值的变化》

《表2 SD污染下小麦根际特征PLFAs比值的变化》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磺胺嘧啶胁迫下作物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响应》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cy/pre:环丙烷脂肪酸与其前体脂肪酸之比;i/a:异构PLFAs与反异构PLFAs之比;F/B:真菌脂肪酸与细菌脂肪酸之比;sat/mono:饱和脂肪酸与单不饱和脂肪酸之比).

cy/pre,i/a,F/B,sat/mono可作为表征环境污染和生物群落状况的判定指标[17-19].如表2所示,小麦根际sat/mono(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比)比值进行统计分析表明,不同浓度处理差异显著(P<0.05),在低浓度SD(1mg/kg)胁迫下比值最低.然而,F/B(真菌:细菌比)却表现相反的结果,在高浓度(5mg/kg)胁迫下,F/B比值最大(0.74),与对照差异显著(P<0.05).一般情况下,细菌对于污染较敏感,但是能够快速分解利用土壤中易降解的有机物,而真菌的抗性较强,故F/B常用来描述土壤受到干扰后对于污染的恢复能力.从表2可知,在高浓度处理时,F/B有所升高,说明土壤污染修复能力增强.此外,sat/mono比值在高浓度时降低,mono指单不饱和脂肪酸,一般用来表征G-,也就是说在较高浓度胁迫时,单不饱和脂肪酸趋于增多而饱和脂肪酸数量趋于减少,革兰氏阴性菌群与革兰氏阳性菌的数量向相反方向分化,说明微生物群落结构向有利于SD降解的方向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