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不同改性方法制备的纤维素基吸附材料的性能对比》

《表2 不同改性方法制备的纤维素基吸附材料的性能对比》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纤维素基吸附剂对重金属离子吸附的研究进展》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高碘酸盐氧化体系与TEMPO体系的区别在于,它使纤维素分子C2和C3之间的C-C键断裂,并将C2和C3上的两个仲羟基选择性氧化为醛基,具有副反应少,氧化试剂可回收的优势[26]。李尚优[12]采用高碘酸钠溶液对纤维素选择性氧化得到二醛纤维素,并用于Cu(Ⅱ)、Zn(Ⅱ)和Cr(Ⅵ)的静态吸附实验。结果表明:在最优改性条件下制备的二醛纤维素对3种不同金属离子的吸附容量大小顺序依次为Cu(Ⅱ)、Zn(Ⅱ)、Cr(Ⅵ)。不过该吸附剂也存在着改性过程条件苛刻,耗时较长的不足。Ahmad等[27]以羧甲基纤维素(carboxymethyl cellulose,CMC)为原料,采取先用高碘酸钠氧化再与氨基硫脲进行希夫碱反应的改性方法,制备了氨基硫脲修饰的改性羧甲基纤维素(thiosemicarbazide-modified carboxymethyl cellulose,TCMC)。将该材料用于水溶液中Cu(Ⅱ)的吸附,结果表明:TCMC对Cu(Ⅱ)的最大吸附量为144.9 mg/g,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并满足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TCMC同时也具备良好的再生性能。此吸附材料首次由氨基硫脲修饰羧甲基纤维素制备,可在30 min内达到吸附动态平衡,由表2中数据对比可知,该材料对Cu(Ⅱ)具有相对较高的吸附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