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Naranjo评分标准及丙戊酸钠评分》

《表1 Naranjo评分标准及丙戊酸钠评分》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临床药师参与1例丙戊酸钠致重症药疹病例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结合用药史,该患儿在出现发热、皮疹前,仅使用丙戊酸钠一种药物。有多篇文献[4-5]报道丙戊酸钠可导致重症药疹;陈子怡等[6]报道,抗癫痫药物导致药疹的潜伏期通常在患者服药后的2~30 d,以第5天和第14天居多。该患儿在服药后14 d出现皮疹与文献报道结果相符。刘颖等[5]报道,丙戊酸钠导致重症药疹的临床表现为全身可见暗红色靶形皮疹,可见少许小水疱,多处大片状皮肤松解,皮薄、触诊易脱皮,瘙痒明显,部分皮肤糜烂剥脱。该患儿全身存在大量皮疹,且皮疹处瘙痒,部分融合出现小水疱,与文献报道一致。虽然该患儿5月8日停用丙戊酸钠后,5月11日入院后临床症状仍未减轻,但不能因此否认该患儿的药疹与丙戊酸钠的相关性。有相关研究[1]报道,丙戊酸钠可导致迟发型超敏反应(Ⅳ型变态反应),该类反应主要是药物特异性T淋巴细胞激活中性粒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IL)-3和IL-8而产生,虽然停用药物,但是体内仍存在特异性的T淋巴细胞介导超敏反应,因此患儿药疹症状未减轻。多数小分子药物属于半抗原,需在机体内与蛋白等载体结合为完全抗原,才能激发变态反应[7],推测丙戊酸钠作为半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当持续给药时,抗原与体内相应的抗体发生反应,产生皮疹,继而发展为重症药疹。综上所述,该患儿出现重症药疹与丙戊酸钠有一定的相关性。临床药师对该药进行Naranjo评分,该评分主要用于评价和确定药物使用和ADR的相关性及紧密程度[8]。Naranjo评分判定结果分为四级:不可能(0分);可能(1~4分);极有可能(5~8分);确定(≥9分)。临床药师对丙戊酸钠进行Naranjo评分为7分,因此可判断为极有可能。见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