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7 研发费用操纵方式的检验结果》

《表7 研发费用操纵方式的检验结果》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私募股权投资与企业研发操纵:监督还是合谋——基于高技术企业的实证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本文已经证明了在IPO前,私募股权投资会显著促进企业的研发操纵行为。但是,具体的,企业会怎样“操纵”研发费用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对于企业来讲,研发操纵包括相反的两种方式:向上调节和向下调节。向上调节即不同科目费用的归类操纵,是指企业将本应归属于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科目的费用划分为研发费用,从而造成研发费用的猛增。向上调节可以向外界传递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积极创新的信号。同时,较高的研发费用也可以帮助企业获得较多的税收抵扣(2018年,我国企业研发费用抵扣比例提高至75%),增加企业利润。向下调节即研发支出的过度资本化,具体指企业人为的将并不完全符合资本化条件的研发费用进行资本化,降低费用,虚增资产。向下调节可以向外界传递企业的创新水平和创新能力的信号,同时,被资本化的研发费用不会扣减当期利润,提高了企业的利润水平。那么,现实中,私募股权投资参与高技术企业对研发费用操纵是呈现对称性呢,还是更偏重于向上或者向下调节呢?为了检验这个问题,本文直接采用企业实际研发费用与模型(1)构建的研发费用合理估计值之差作为被解释变量,并按照模型(2)进行回归,其中解释变量与控制变量同主回归检验一致,回归结果如表7所示。从表中列(1)至列(4)可以看出,私募股权投资与研发费用差额的回归系数均在1%的水平下显著为负,这就表明私募股权投资显著降低了企业的实际研发费用,表现为研发支出的过度资本化。一般来说,准备上市的高技术企业大多属于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其能否顺利上市有较高的业绩成长要求。而与不同科目费用的归类操纵相比,研发支出过度资本化在向外界传递企业创新水平与创新能力积极信号的同时,能够更大程度上调节企业利润,满足私募股权投资对企业盈利能力的需求。此外,由于研发活动中的研发阶段与开发阶段是由企业自主确认,这就使得研发支出过度资本化具有更好的隐蔽性。因此,在企业IPO之前,私募股权投资更倾向于通过过度资本化的手段调节研发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