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闽西南地区铁矿顶底板岩性比例》

《表1 闽西南地区铁矿顶底板岩性比例》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闽西南马坑式铁矿成矿结构面特征及找矿意义》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闽西南地区铁矿床受地层岩性、岩相及沉积环境控制作用明显,矿体、矿化体多靠近两种岩性构成的物理差异性界面,海相的碎屑岩向碳酸盐岩沉积过渡地段更有利于铁-多金属矿的形成,研究区铁矿的形成受沉积建造的物理界面控制明显,成矿作用多发生在岩性过渡界面及其附近,其中上石炭统经畲组—上二叠统栖霞组灰岩底部与下伏岩系的接触界面间为闽西南马坑式铁矿的最重要赋矿层位(见图6)。马坑式铁矿具有明显的“层控”特征,但矿床并不严格局限于某一层位上,矿化可以出现于灰岩地层的不同部位,以上石炭统碳酸盐岩底部与下伏林地组碎屑岩之间的物理界面为主要的成矿部位。通过收集马坑、阳山、洛阳、潘田等矿床资料,统计485个钻孔的1060个观察点的矿床顶底板岩性比例,结果表明(见表1),矿体顶底板岩性中矽卡岩比率较高,这为矽卡岩型矿床成因提供了依据。除矽卡岩之外,矿体的顶板为大理岩以及底板为碎屑岩的比率较高,这说明该区铁-多金属矿床的形成与岩性差异性界面(即硅钙面)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