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各组STEMI患者观察指标比较》

《表2 各组STEMI患者观察指标比较》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天津市不同胸痛中心模式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诊治的影响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S2D时间=发病-到达本院大门时间,S2FMC时间=发病-首次医疗接触时间,FMC2ECG时间=首次医疗接触-首份心电图时间,FMC2B=首次医疗接触-球囊扩张时间,D2B=到达本院大门-球囊扩张时间,TIMI=术后心肌梗死溶栓治疗,RAS=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与A组比较,aP<0.017;与B组比较

8 011例STEMI患者S2D中位时间为117(147)min,S2FMC中位时间为100(128)min,FMC2ECG中位时间为2(2)min,FMC2B中位时间为76(47)min,D2B中位时间为67(32)min;24 h强化他汀治疗患者5 621例(70.17%),使用β-受体阻滞剂患者5 458例(68.13%),术后存在TIMIⅢ级血流患者7 412例(92.52%),出院联合应用药物患者4 084例(50.98%)。三组FMC2ECG时间、FMC2B时间、D2B时间,以及24 h强化他汀治疗、β-受体阻滞剂使用、术后TIMIⅢ级血流、出院联合应用药物占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B组FMC2ECG时间、FMC2B时间、D2B时间低于A组,术后TIMIⅢ级血流占比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B组和C组24 h强化他汀治疗、β-受体阻滞剂使用、出院联合应用药物占比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C组FMC2ECG时间、D2B时间低于B组,24 h强化他汀治疗占比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见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