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2018年8月13—15日长春站探空资料》

《表1 2018年8月13—15日长春站探空资料》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2018年吉林省一次暴雨过程成因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由暴雨区附近的探空站可知,暴雨第一阶段(图5 a和表1),2018年8月13日08—20时,大气层结呈现上干(500 hPa以上)下湿(500 h Pa以下)的“喇叭口”形状,0—6 km垂直风切变较强,热力条件充分,这导致了CAPE值不断累积,由34.8 J·kg-1增大到1006.2 J·kg-1,触发了13日20时后短时强降水、雷电、大风。14日08时,高CAPE值得到了释放,值减小为51.7 J·kg-1。暴雨第二阶段(图5 b和表1),大气层结与暴雨阶段一相同,即也出现了高CAPE值、上干下湿、强垂直风切变。14日20时,CAPE值又开始增大至397.1 J·kg-1。600 h Pa以下为湿层,以上为干层。热力、动力、湿度条件均小于暴雨第一阶段各物理量。15日08时,CAPE值减小至346.9 J·kg-1,CAPE减小速度明显小于第一阶段,这进一步说明了降水性质由深对流转为混合性降水。并且,14日20时对流抑制能量CIN为36.1 J·kg-1,大于13日20时(CIN为18.3 J·kg-1),这说明暴雨第一阶段动力抬升条件更为充分。王宁等[7]指出,不稳定能量“释放—快速重建”机制是导致持续性暴雨的重要原因,上述分析结果与其研究结论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