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5 营养盐与悬浮颗粒物Pearson相关性分析(n=12)》

《表5 营养盐与悬浮颗粒物Pearson相关性分析(n=12)》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夏秋过渡季东太湖水体光学特征时空变化及驱动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表示显著相关(p<0.05),**表示极显著相关(p<0.01).

Zhang等研究指出悬浮颗粒物主导太湖水体PAR衰减,水体悬浮颗粒物的动态受到风浪扰动、水生植物和湖泊地形的共同作用[14],其中风浪扰动是浅水湖泊底泥再悬浮最重要的外生因素,主导着太湖底泥再悬浮过程,湖流的作用几乎可以忽略[15]。Wang等[16]研究表明太湖水体悬浮颗粒物与风速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R2=0.851),且在底泥再悬浮过程还伴随着营养盐释放[17]。而风浪的再悬浮作用还受水生植物调控,浅水湖泊中的水生植物可通过“消浪作用”促进颗粒物沉降、降低底泥再悬浮[18]。太湖湾区受外界影响较小,无机颗粒主要来自底泥再悬浮。时间上,本研究8~10月ISS和TSS浓度逐月下降,11月呈现反弹,这与Shi等[19]在全太湖布点实测所得TSS季节变化趋势相符。结合太湖夏秋过渡季,风速呈整体下降趋势的环境背景,风速下降减弱底泥再悬浮程度,这解释了8~10月ISS和TSS浓度下降;而水生植物衰亡并对悬浮颗粒物的调控消失则解释了11月的反弹。TSS中无机组分占比逐月整体上升,表明底泥再悬浮对水体悬浮颗粒物的贡献程度随水生植物衰亡不断提高。空间上,近岸湿地区和养殖区长有繁茂的水生植物,其TSS和ISS(p<0.05)含量显著远低于敞水区。但空间特征随时间推移呈现一定变化,11月水生植物基本消亡时,养殖区TSS和ISS上升不明显,而近岸湿地区却明显上升并超过养殖区,敞水区依然显著最高。这表明水生植物在近岸湿地区对促进颗粒物沉降、抑制底泥再悬浮发挥主导作用,而水生植物消亡后,近岸处相对较短的风区长度则对抑制风浪、降低底泥再悬浮发挥重要作用,这与Zhang等[14]的推论一致。养殖区TSS和ISS月间变化不大,表明围网屏障对降低养殖区悬浮颗粒物发挥主要作用,水生植物贡献并不明显。敞水区水面开阔、水生植物密度较低,风浪扰动和航运对底泥再悬浮影响较大,ISS和TSS一直较高,并随水生植物衰亡进一步上升。除8月外,TSS、ISS与TP、颗粒态磷均呈显著强正相关,与TN等氮营养盐相关性总体较差(表5),表明底泥再悬浮与磷的再释放关系密切,这与Huang等[20]的结果一致。另外,本研究Chl-a与OSS各月都呈显著强正相关,表明浮游植物是东太湖水体有机悬浮颗粒物的重要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