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表史前凸字形房址统计表》

《附表史前凸字形房址统计表》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黄土高原地区史前凸字形房址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凸字形房址是一类建筑形态特殊的史前房屋类型,其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具有强烈的时空特性。在仰韶晚期,凸字形房址作为窑洞式建筑的特殊形态出现于关中地区,并随着泉护二期文化的北上转移至黄土高原腹地,至龙山晚期成为黄土高原地区流行的一类特殊建筑,反映了黄土高原地区的一系列文化变迁融合现象。在这一过程中,凸字形房址的形态不断发生变化,并被赋予了强烈的文化象征性,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学意义。根据功能学派的理论,文化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因此文化习俗的产生从宏观上可以概括为生存性需求、社会性需求和心理性需求[61]。其中生存性需求可以被理解为实用功能,社会性和心理性需求则属于文化功能。实用功能和文化功能之间关系密切,往往会在某种社会背景下发生转变和融合。如中国古代礼器制度的产生,就是赋予了部分生活日用器皿一定的文化意义,进而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三代时期所特有的器用制度[62]。史前时期的石斧在其实用武器功能的基础上,被赋予特定的军权象征意义,形成了中国古代的斧钺制度和王权观念[63]。这些例子均表明文化观念的产生一般是源于先民对于客观世界的意识性反映,而最终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分离出来并被赋予特殊意义的东西,往往是那些在实际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实用性事物。本文所讨论的凸字形房址便属于此类事物,其发展经历了一个从自身建筑实用功能到被赋予文化功能的过程,并在龙山晚期成为广布于黄土高原地区的建筑文化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