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获奖前19位获奖者研究经历》

《表2 获奖前19位获奖者研究经历》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从19位日本诺贝尔科学奖获奖者人生经历看人才培养》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资料来源:(1)文部科学省.特集ノーベル賞受賞を生み出した背景~これからも我が国からノーベル賞受賞者を(5出するために~[J].(2)野依良治.不对称催化:科学与机遇[J].化学通报,2002(06):363-372.(3)大隅良典.やりたいこと、おもしろいことを追い続けた半世紀-.http://www.kyot

本文通过梳理19位获奖者的科研履历后发现,多数研究者从青年时期就已经开始从事与获奖成就相关的工作了(见表2)。例如,在小林诚和益川敏英两人在东京大学做助手时,分别只有29岁和33岁,就已经提出了“小林-益川”理论,这个成果也最终为他们赢回了诺贝尔奖章。天野浩博士在读期间,就和导师赤崎勇一起利用新发明的低温沉积缓冲层技术MOCVD(1)法,在世界上首次制造出了高质量、高纯度的GaN晶体;中村修二从德岛大学毕业后就进入了日亚公司,当时年仅25岁,也已经开始从事半导体的研究工作。虽然当时研究环境十分苛刻,经费、人力方面有诸多限制,但是他却能够从零出发,苦中作乐,自己动手做实验器材。唯一一位以学士学历获奖的日本人田中耕一,在进入岛津制作所的第二年,即1984年,25岁时就发现了最终给他带来诺贝尔化学奖的成果-分子质量分析,他开发出了“软激光解媳妇粒子化法(Soft Laser Desorption,SLD)”,这是这种技术让他成功地第一次测量了蛋白质的大分子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