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4 南海北部陆架和陆坡区各站位小型底栖动物丰度、生物量和线虫/桡足类比的平均值及Mann-Whitney U差异检验结果》

《表4 南海北部陆架和陆坡区各站位小型底栖动物丰度、生物量和线虫/桡足类比的平均值及Mann-Whitney U差异检验结果》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南海北部陆架和陆坡区小型底栖动物群落的比较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ns:P>0.05;*:P<0.05;**:P<0.01.

本次调查共鉴定出13个主要小型底栖动物类群,包括自由生活海洋线虫(以下简称线虫)、底栖桡足类(以下简称桡足类)、多毛类、涡虫、动吻类、介形类、双壳类、腹足类、涟虫、等足类、异足类、端足类、温步类和其他未鉴定类群(表1)。其中,线虫在丰度上占绝对优势,占总丰度的83%,其次为多毛类和桡足类,分别占总丰度的7%和3%,其他各类群合计所占比例不足总丰度的7%(图3)。研究海域小型底栖动物的平均丰度约为(90±108)ind./10cm2,其中,最高值位于水深最浅的近岸站位24,为(329±259)ind./10cm2,最低值出现在水深较深的陆坡站位18,仅为(19±14)ind./10cm2。在生物量上,多毛类生物量最大,占总生物量的47%,其次为线虫和桡足类,分别占总生物量的30%和5%(图3)。小型底栖动物的平均生物量为(120±85)μg dwt/10cm2,最高值同样位于站位24,为(276±164)μg dwt/10cm2,最低值出现在陆坡站位17和18,平均值均为36μg dwt/10cm2(表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