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泡沫颗粒间距:启发式物理演示实验教学模式探索——以声悬浮实验为例》

《表1 泡沫颗粒间距:启发式物理演示实验教学模式探索——以声悬浮实验为例》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启发式物理演示实验教学模式探索——以声悬浮实验为例》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cm

选本征频率27.98 kHz的换能器,由信号发生器产生正弦电压,经过功率放大器后输入换能器,装置如图3(a)所示。调节频率使换能器达到谐振,通过示波器测量电压信号,峰峰值一般在75~100 V的范围。以下实验的悬浮物皆为直径1.5~2.5 mm、密度0.3~0.5 g/cm3的白色泡沫颗粒。主要演示包括:(1)将换能器与反射端竖直正对,连续调节两者距离,使之满足半波长整数倍关系,产生稳定悬浮;(2)改变发射反射端的形状,观察形状对悬浮的影响;(3)改变反射端位置和朝向,观察对声悬浮的影响;针对演示实验所观察现象的同时做了相应的声压场可视化仿真。在图3(b)中泡沫颗粒沿轴线悬浮,任意选择3组相邻颗粒,其间距D(最近邻颗粒间距)由米尺和反射镜测量[16],如表1所示。经实验观测,相邻泡沫颗粒间距不受端面形状影响,在误差范围内相等,且根据λ=2D得到波长。在实验精度内都近似于该换能器超声波长理论值1.24 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