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PAT的健康危害[15]》

《表1 PAT的健康危害[15]》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棒曲霉素生物合成及分子调控研究进展》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PAT是一类中等毒性物质,经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分类为第三类“未归类致癌物”。它能致畸、致癌、致突变且具有生理、遗传及细胞等多种毒性作用,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表1)[15]。PAT通过诱导DNA链断裂、氧化损伤以及DNA链之间相互交联、产生核质桥等机制影响微核形成,从而引起DNA结构性损伤,产生遗传毒性,甚至导致突变等[16];PAT化学结构中的内酰基基团(C6端或C2端不饱和杂环内酯)能竞争性地与生物有机体内的活性物质、蛋白酶活性中心或细胞其他组分中的巯基发生作用破坏细胞功能,继而干扰正常新陈代谢[17];PAT还可共价结合细胞内亲核物质(如—SH、—NH2),特别是一些蛋白或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上的活性巯基,导致细胞内GSH消耗和活性氧自由基浓度上升从而产生毒性,并破坏染色体和致突变[18-19]。PAT在不同动物中均引起不同的急性中毒反应,如产生呕血、腹泻、极度虚弱、嗜睡、呼吸急促和肺泡出血等现象,且致死量也有所不同[20],已有研究证明狗的半数致死剂量(median lethal dose,LD50)为10.4 mg/kg mb,小鼠的LD50为7.60 mg/kg mb,大鼠的LD50为5.80 mg/kg mb等[21];它在不同动物中致染色体畸变、致癌和致基因突变性质的差异较大,目前已发现PAT在大鼠、鸡胚以及各种哺乳动物的L5178Y、V79和FM3A等细胞中可致畸、致癌变等[22-23];PAT在不同类型细胞中(肝癌细胞、肺泡巨噬细胞、肠上皮细胞和胚肾细胞等)可表现出遗传毒性、免疫毒性及细胞毒性等[24-25]。鉴于PAT造成的巨大危害,真菌毒素的控制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