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不同退化程度羊草草原土壤微生物数量(cfu·g-1干土)》

《表1 不同退化程度羊草草原土壤微生物数量(cfu·g-1干土)》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退化草地土壤微生物与土壤理化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同列不同小写字母表示不同退化程度下不同土层中微生物数量在P<0.05水平上差异显著。

3个退化梯度下羊草+杂类草群落不同土层中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及微生物总数见表1。由表1可见,细菌数在0cm~30cm土层中轻度退化区显著(P<0.05)高于中度和重度退化区,30cm~40cm土层中中度退化区显著(P<0.05)高于轻度和重度退化区。放线菌数在所有土壤深度土层中均表现为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逐渐减少的规律。真菌数在0cm~30cm土层中重度退化区显著(P<0.05)高于轻度和中度退化区,30cm~40cm土层中轻度退化区显著(P<0.05)高于中度和重度退化区。土壤真菌在土壤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有学者认为特殊的温湿度条件、土壤盐渍化、酸化和连作年限的延长使土壤从细菌型向真菌型转化,导致土壤肥力下降[14]。0cm~30cm土层,土壤微生物的区系组成随退化程度的加剧发生显著变化,优势种群细菌和放线菌被真菌替代;而30cm~40cm土层,区系组成未发生显著变化,优势种群仍是细菌和放线菌。在重度退化草地,超载放牧使得大量家畜粪尿回归表层及浅层土壤(0cm~30cm土层),会在短时期内补充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等营养物质,以及未被消化分解的纤维素类物质,这为真菌提供了生长的良好营养条件和生长的基质。可见,放牧家畜主要影响0cm~30cm土层土壤质量,使土壤从细菌型向真菌型转化,导致地力衰竭;而对30cm以下深度土层影响不大,未使土壤微生物的区系组成有实质性改变,土壤仍然属于细菌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