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4 鞭长和鞭径处理下菲黄竹鞭段繁育容器苗生长状况》

《表4 鞭长和鞭径处理下菲黄竹鞭段繁育容器苗生长状况》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鞭段长度和径级对菲黄竹母鞭和新鞭主要养分特征的影响》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C、N、P均是植物体的主要组成元素,植物C、N、P化学计量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植物养分的限制状况及其适应策略。同时,N和P也是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最重要的两个限制元素,对植物生长和各种生理机能的调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2]。本研究发现,不同鞭径,菲黄竹母鞭C、N、P含量随鞭长增大的变化规律不同。随鞭长的增大,D1鞭径菲黄竹母鞭C含量显著升高,这说明鞭段长度增大,母鞭内C积累量较高,维持新竹—竹鞭生长的碳的消耗比例相对较小;同时,鞭长增大也导致立竹地上部分生长相对旺盛,碳同化能力增强,C同化物向库器官的运输增多。而母鞭N、P含量明显降低,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鞭段长度增大,立竹的快速生长导致土壤N、P的不平衡吸收和利用效率提高,使传输至竹鞭N、P含量降低[23];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母鞭存储和鞭根吸收的N、P更多地用于菲黄竹地上部分生长、母鞭自身消耗以及竹鞭生长的稀释作用引起[24](表4)。可见,细鞭条件下,如果母鞭鞭长过短,C供应不足、竹苗地径、苗高、分株数量较低、地上部分生长较差、长势不佳(表4)。但如果母鞭鞭长过长,竹鞭基础代谢高,N、P消耗大,并不一定会对竹鞭生长有正向作用,因此可以认为D1L2处理相较于D2L1、D2L3处理更利于鞭段容器苗生长。随鞭长的增大,D2鞭径菲黄竹母鞭C含量呈降低趋势,这可能与容器苗生物量明显增大的C大量消耗等密切相关(另文待发表),由此可以说明,D2L1处理鞭段因生物量较低,只有积累足够的C才能来支持新鞭的良好生长。但母鞭N、P含量明显升高,可能与母鞭自身生长、新鞭萌发以及地上部分迅速生长的大量养分需要,从而增加了对土壤N、P元素的吸收等有关(表4)。可见,D2母鞭鞭长过短,鞭根吸收N、P含量较低,母鞭鞭长较长C含量不充足,可以认为D2L2处理相较于D2L1、D2L3处理更有利于竹鞭生长。随鞭径的增大,L2鞭长母鞭虽C含量显著降低,但N、P含量显著升高,而且新鞭生物量也显著升高,地上部分生长旺盛,综合分析认为D2L2较D1L2竹苗生长更好。不同鞭长、鞭径处理菲黄竹新鞭C、N、P含量均无明显差异,表明不同鞭长和鞭径处理均能支持新鞭的正常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