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不同电流密度下所得Cu–Ni合金镀层在3.5%NaCl溶液中的Tafel曲线拟合数据》

《表1 不同电流密度下所得Cu–Ni合金镀层在3.5%NaCl溶液中的Tafel曲线拟合数据》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电流密度对电镀铜-镍合金微观结构和耐蚀性的影响》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采用Origin 8.0软件对图4进行拟合,得到不同电流密度下制备的Cu–Ni合金镀层在3.5%NaCl溶液中的腐蚀电位φcorr、腐蚀电流密度jcorr和点蚀电位φpit,结果见表1。基体的腐蚀电位明显比Cu–Ni合金镀层负,腐蚀电流密度更高,说明合金镀层的耐蚀性优于基体。在15 mA/cm2和20 mA/cm2下所得镀层的镍含量较低,而铜含量很高,溶液在极化后呈黄色,这是由于极少量镍溶解后,剩余铜镀层极化产生CuCl2,形成较大的蚀坑(见图5a和5b),15 mA/cm2下制备的Cu–Ni合金镀层甚至存在开裂和脱落现象,点蚀坑内的环境与外界不同,因此产生钝化现象。随电沉积阴极电流密度的增大,Cu–Ni合金镀层的腐蚀电位正移。25 mA/cm2下制备的Cu–Ni合金镀层极化后的NaCl溶液呈黄绿色,说明镀层极化后产生了CuCl2和Ni Cl2,镀层存在较小的腐蚀坑(见图5c)。30 mA/cm2下所得Cu–Ni合金镀层最完整(见图5d),极化后Na Cl溶液无明显变化,可能是镀层镍含量的升高增强了其惰性[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