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1981- 1996年长江湖北段中华鲟繁殖群体种群结构特征*》

《表1 1981- 1996年长江湖北段中华鲟繁殖群体种群结构特征*》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从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生活史剖析其物种保护:困境与突围》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中华鲟长江种群数量多,每年的繁殖和洄游路线稳定,研究较多.据1981- 1996年所采集样本(共计415尾个体)的实测数据统计表明(表1),长江中华鲟繁殖群体平均体长为275.9 cm,平均体重为144.0 kg,雌雄性比接近1∶1.繁殖群体平均年龄为17.2龄,雄性和雌性平均年龄分别为14.2龄(范围为8~27龄)和20.7龄(范围为14~34龄).我们观测到中华鲟最大年龄为34龄,结合我们在北京海洋馆的养殖实践,中华鲟个体寿命可能为40龄左右.通过第一胸鳍棘或匙骨,部分高龄个体可见致密生殖轮,但是生殖间隔和有过几次生殖则难以判断.我们只能区别“有”生殖轮(重复繁殖的个体)和“无”生殖轮(初次繁殖的个体),结果显示初次繁殖的群体平均年龄为14.3龄(范围为8~26龄),雄性和雌性平均初次繁殖年龄分别为12.5龄(范围为8~25龄)和16.8龄(范围为14~26龄),并发现初次繁殖群体占总群体的比例为57.2%.葛洲坝截流之前的1972- 1974年,其雄性和雌性第一次性成熟亲鱼的比例分别为17%和6%[11],相比之下1980s-1990s期间初次繁殖比例更高,说明1970s阶段的捕捞压力小得多.此外,通过超声波跟踪的直接证据,发现中华鲟雌性和雄性两次繁殖的周期(生殖周期)分别为4年和3年[12].人工养殖中华鲟生殖周期可缩短,依营养状况和养殖条件不同而存在差异,雌性为2~5年,雄性为1~3年.养殖中华鲟性腺最终成熟的季节与野生中华鲟一致,都是10月份,这是遗传决定的,曾试图春季催产,未获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