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长宁地震序列主应力轴参数》

《表3 长宁地震序列主应力轴参数》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2019年四川长宁6.0级地震主震及中强余震(M_S≥4.0)的震源机制及其应力场》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利用本研究得到的9次地震的双力偶机制解结果对长宁地震震源区进行区域应力场反演。为约束应力场反演结果的稳定性,在输入的震源机制解的P-T轴方向引入±10°的随机噪声,即在断层的法向和滑动方向存在10°的平均误差,进行200次迭代联合反演,获得了如图7a所示的稳定结果。从应力体系上看,震后研究区域的最大水平主压应力轴σ1的方位为NEE向,倾角为14.9°;中间压应力轴σ2的方位为NNW向,倾角为14.6°;最小主压应力轴σ3的方位为SSW向,倾角为68.8°(图7a,表3)。在应力场反演过程中,除得到最佳应力模型的3个主应力轴σ1、σ2和σ3外,还得到了相对应力值,即应力形状因子(R值),该值有助于区分应力场的类型(孙业君等,2017)。该地震序列的R值为0.51(图7b,表3),说明反演得到的3个主应力轴在数值上近似为等差数列,即该区域表现为走滑的应力状态,最大水平主压应力的方位为NEE向。此前的大量研究已表明(徐锡伟等,2003;王阎昭等,2008;王晓山等,2015),研究区域整体的背景应力场具有NWW向走滑型应力场特征(据GPS和构造地质学结果得出)。本文得到的震源区构造应力场与背景应力场所表现的特征明显不同,而采用小地震极性数据反演获得的应力场空间分布结果表明,长宁震源区存在小尺度的区域应力场变化(最大主应力方向近NEE向),与本研究获得最大主应力方向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以上结果表明,长宁地震序列发生后震源区存在明显的局部应力变化,最大主压应力轴由长宁地震前的NWW向变为震后的NEE向。由于震区位于盐矿和天然气开采区,长期的人为活动是否能够改变小尺度的应力场方向,需要结合更多的观测结果(如钻孔资料、分时段应力场反演等)进行探讨。